【行知书院10】学在行知,做当代君子@樊允浩
读书心得
-樊允浩-
学在行知,做当代君子
——读《教育只有一个主题》有感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书是万玮校长的《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如果用“树叶”的思维阅读,可以看到“水土丰美、百花盛放”,如果用“树干”的思维阅读,可以看到“生物学思维、校长的十个方法论、认识世界的两种工具”,如果用“树根”的思维阅读,就会看到“担大任者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今天我就从“树根”的角度来谈谈阅读这本书的一点感想,分享的主题是“学在行知,做当代君子”。
有人说,目前瑶海区教育发展是近20年最好时机,哪些英雄能被时代青睐,进而在瑶海未来担当大任呢?万玮说:君子。当代君子有三个特征,分别是双面、跨界、自否。
01
第一个关键词:双面
《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有两面,人也有两面。万玮校长从“双角色”、“双技能”、“双品格”三个维度阐述了“双面”的内涵。
关于“双角色”。书中在136页分别列举了一些例子,慈父与孝子、严师与益友、吃瓜群众与守法公民、上司与下属,作者通过《三国演义》中程昱对于关羽的评价和孔子的感慨:“觚不觚,觚哉!觚哉!”,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
感悟1:从被动角色走向主动角色。我的感悟是,角色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即主动角色和被动角色,书中谈到的大多角色都是被动角色,比父亲和儿子、上司与下属,这些我们往往是被动赋予的。教学中很多角色我们有时可以更多一点做主动角色。这里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关于学习)。比如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题目有部分学生不讲也会,而另外部分学生必须还要讲解,对于已经掌握的学生还过多的花时间,明显不公平,反过来也如此。那该怎么办呢?比如:问题2023的绝对值是多少?这个简单的题目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023的绝对值是( ),答案为C,请问你如何设计A和B的选项?这样学生就立刻从一个答题者的角色转变成命题者角色,就从一个被动的角色转变成一个主动的角色。学生所站的高度高了一个层次,思维角度打开,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意义非凡!
第二个例子(关于教师)。几年前,一个叫燕同学状态不太好,早晨经常迟到或者不吃早餐,我就试着用微信和她妈妈简单聊了几句,她妈妈说自己上夜班,没时间管,让我也不要打扰她,然后把我直接拉黑!我莫名其妙就尝试给她爸爸打了一个电话,她爸爸一听是燕的老师,直接抢话近乎吼的说道:“我和她妈离婚了,孩子给她妈了,以后别来烦我!”。那种对老师的不尊敬让人瞬间无语,直觉判断,这俩家长我是改变不了的。第二天从班级走过,看了燕一眼,一个15岁的孩子,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多么让人心疼!我决定要动动脑筋,想想办法。我从家长与孩子多角度突破。通过买包子行动、谈人生哲学活动、精准设计试卷、同学互助等一系列活动激励她,后来她如愿考上了省示范高中!我举这个例子不是炫耀我的班主任工作做得多好,而是通过这个活动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促进自己进一步成长。
反思整个过程,我由“知识分子高傲”感受到“瞬间无语的窘境”,当我从“班主任角色”看她时,看到了她“默默的坐在那里”。当我从“父亲角色”看她时,有了“一定要想办法”帮助她的决定。当我从“心理老师角色”看她时,想到是如何激励她鼓舞她。当我作为一个行知人在看待这个事情时,这又反映了行知“爱满天下”的校风。今天,当我作为一位读书分享者时,想表达的是:君子之仁!
被动角色——责任——做好,主动角色——担当——更好。
关于“双品格”。我们知道品格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决定了这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模式。书中在138页分别列举了,狐狸与狮子、鹰与鸽、骆驼与兔子、鸟与青蛙,这些意向来表达人的品格两面性。
感悟2:从双角色转化为1+x模式。这里的1就是积极心理品质!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可以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几个层次来说,因为时间原因,只谈一点。如果把众多的教育理念都删除,只有一条的话,那么我一定会说,把孩子们培养出骨子里的自信!一般情况下,顺境时孩子们大多能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然而逆境才是最重要的考验。逆境时,我们要教育孩子们能够努力扭转,这种经历能够产生持久且强大的信心。我们必须善于面对逆境,一方面,逆境容易让人丧气,但另一方面,逆境绝对是一个人最好的成长历程。另外,这里的x可以相互转化,在性格心理学或者九型人格都有阐述。
02
第二个关键词:跨界
书中说到,跨界乃是超越旧我,创造一个新我。万玮校长从“跨学科”“跨圈层”“跨文化”三个维度阐述了“跨”的内涵。这里只交流一点——跨文化,行知学校办学向来大气有国际视野,比如去年刚刚承办的合肥市与日本久留米市的交流互动,比如前期俄罗斯师生一行十几人来到行知站塘的音乐课堂和老师们一起探讨中国的古典乐器。正如万玮校长在书中所说,有国际视野的下一代方能担当大任。
03
第三个关键词:自否
真正自信的人善于自省,自省的最高境界是自否。万玮校长说人一生至少有三次这样的飞跃——“自成长”“自适应”“自超越”。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马斯洛晚年在这个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自我超越的需求。奥地利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认为自我超越是指一个人总是能认清自己真正的愿望,为了实现愿望而集中精力,培养必要的耐心,并能客观地观察现实,这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一个能够自我超越的人,一生都在追求卓越的境界,自我超越的价值在于学习和创造。
-END-
●【行知书院8】关于教育广度和深度的思考@张志●【行知书院9】让美好发生@孔铭